English

警惕书的“自烧”

1998-08-03 来源:光明日报 李磊明 我有话说

近日重读《郑板桥集》,翻至“家书编”《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》篇,细读之下,收获颇大。板桥此文似针对时下书界诸现状有感而生,予人启示良多。

板桥在文中归纳、分析三种“烧书”现象,并进而精辟地论述了书的不同命运。第一种是“秦始皇烧书”,“始皇虎狼之心,蜂虿其性,烧经灭圣,欲剜天眼而浊人心,故身死宗亡国灭,而遗经复出”。真正有价值的书是烧不掉的,它总是受到人们特别的关爱,得到人们的精心保存,使它得以躲过天灾人祸,始皇焚书而书不灭,即为明证。另一种是“孔子亦烧书”,“诗三千篇,存三百十一篇,则二千六百八十九篇,孔子亦得而烧之矣”。孔子的“烧书”实际上是一种有意义的甄别挑选工作,“烧其可烧,故灰灭无所复存,而存者为经”。去芜存著,剔除的是糟粕,留下来的是精华。所以板桥言:“始皇之烧,正不如孔子之烧也。”板桥在文中独具慧眼指出被人忽视、而事实上早已存在的书的“自烧”现象,他说:“自汉以来,求书著书,汲汲每若不可及。魏、晋而下,迄于唐、宋,著书者数千万家。其间风云月露之辞,悖理伤道之作,不可胜数,常恨不得始皇而烧之。而抑又不然,此等书不必始皇烧,彼将自烧也。”板桥举了欧阳修读书秘阁中的例子加以论证。欧阳修有次入秘阁读书,见许多书已霉烂不可收拾,又有书目数十卷亦烂去,只存数卷而已。按理说著作能藏入秘阁的,在当时都不会是无名小作,而以欧阳修之博学,视其仅存书目中,竟无一人一书相识,这便是书的“自烧”。时间是公正的,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。

观如今的书界,写书的出手神速,一年写几本书,出几部长篇,并不稀罕,其结果往往是速生速灭,留不下一点痕迹;出版界每年出书十多万种,可谓空前繁荣,但好书数量却不很多,更缺乏传世之作,“文化泡沫”、“文化垃圾”也不在少数。因此,书界人士要时刻警惕板桥所言的书的“自烧”,加强精品意识,多写好书,多出长命书,从根本上杜绝书的“自烧”现象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